“谁说‘投资不过山海关’?咱新区这服务比南方还贴心!”站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,妙可蓝多奶酪生产基地项目经理高兴亮一竖大拇指,话里全是实诚劲儿。
这股子底气,来自于今年4月长春新区“换位走流程 服务转作风”实践活动:长春新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扔下“官架子”,穿上“工装”当起企业“代办员”,跟着项目跑手续、蹲工地,亲身体验企业办事的堵点。
借着“换位走流程”的契机,长春新区发改局把自己当成项目单位的“自家人”,盯着“谋划、签约、开工、投产”这“四个一批”机制找症结。今年以来,光解决项目建设的“糟心事”就有35件,推动12个摘地项目开了工。新材料中试基地项目,从拿地到开工压缩至15天。
长春新区发改局不仅盯着项目建设的“急难愁盼”使劲,让项目跑出加速度。他们更让企业暖心的是,遇到“麻烦事”,不再是“冷冰冰说不行”,而是想着“怎么才能行”。
妙可蓝多奶酪生产基地项目因特殊工艺产生违规建设、吉林省大学生创新企业孵化基地项目因空间布局调整竣工验收受阻。长春新区发改局“换位”企业视角:帮着解决,不能让项目卡着。于是,给妙可蓝多试行了“首违不罚”方式,协助企业办处罚、许可和验收手续;给孵化基地提前列了验收材料清单,推行线上预审,没多久就办完了备案。
惟然生物项目位于长春新区和中韩示范区交界,审批归中韩示范区。企业想申请两个路口开口,按规定只能第一个免费,第二个需要缴费。长春新区发改局会同北湖开发区管委会,协调中韩示范区为企业争取两个开口均免费实施。企业不仅节省了成本,更是提升投资信心。
“现在政府工作人员真成了‘高效店小二’,咱只管一心搞建设、抓生产就行!”企业的心里话,道破了“换位”的真谛——不是走形式,而是真体验、真服务、主动办、敢作为。
如今,长春新区已开复工项目164个,开复工率96.5%,新入库项目24个,不管是开复工数、新入库数,还是亿元以上储备项目数,都在全市拔了头筹。这背后,正是“换位走流程”带来的作风之变:干部多站企业角度想一步,项目建设就快一步,营商环境就暖一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