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以企业身份去咨询商标注册,连跑三个部门才问明白。”“专利预审材料反复修改了五次,太折腾了。”......长春新区科技局(知识产权局)副局长鲁洪正与同事讨论在换位企业过程中感受到的闹心事儿。
作为省内唯一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,长春新区截至2024年底有效专利量达到28359件,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3172件,占全市总量的39.45%。由于专利代理专业性强,大部分企业都没有配备专职知识产权人员,面对分散在多部门的专利、商标、著作权等业务,时常有“找不着北”的困境。
“必须改变这种状况”,今年4月,长春新区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口,集中组织开展“换位走流程 服务转作风”实践活动,鲁洪脱下“正装”换上“工服”,直面企业堵点,这让他和同事儿们下定决心找到突破口。
换位体验后,新区科技局立即联合市场监管、知识产权法院等相关部门,对知识产权服务进行系统梳理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一本厚厚的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办事指南》正式出炉。
这本手册将17项服务事项、23个常见问题、14个服务网站一网打尽。更贴心的是,所有服务都被整合进新区政务大厅的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窗口。通过配备的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办事人员答疑解惑,企业再也不用东奔西跑。
结合换位体验和多年工作经验,他们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:很多企业虽然有创新成果,却不懂如何科学布局专利。“就像种树,不能只种一棵,要形成一片森林。”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,“核心专利是主干,外围专利是枝叶,只有形成体系,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。”
为此,长春新区科技局联合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,邀请知识产权专门服务机构针对区内重点发展的光电、生物医药等16个产业,启动了产业规划类导航项目。
中科应化(长春)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高新技术产业化孵化平台。在其氢能研究院落位之初,长春新区科技局绘制了氢能储能产业导航。“这份导航不仅明确了方向,也给了我们发展的信心。”该司投资与成果转化部副部长范会涛说。
数据显示,长春新区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超70件,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5倍。更可喜的是,企业专利质量明显提升,专利维护周期延长……越来越多的专利真正产生了市场价值。